第75章 一窩老實人20
關燈
小
中
大
山上的日子枯燥擔憂, 不少人住在一起,周家, 唐家,蔣家, 潘家四大家住在周玉蘭給他們找的最好一個山洞裏面, 之前就讓家裏的下人們收拾的幹凈清爽, 還搬來不少簡易的木床以及搭了四個簡易的竈臺,四家都是單獨開火做飯,這個山洞夠大, 還住了不少蔣, 潘兩家的下人, 好在兩家的下人都不是很多的那種,要不真的還住不下。
四家算是勉強能共處, 周, 唐兩家多少有些拘謹,蔣家人還是比較好相處的,都是知理的人。潘家是鄉紳, 家裏的人素質多少有些參差不齊, 潘家三兒媳齊氏在一邊不耐煩這山洞的生活, 不停的吐槽:“鄭姐姐(唐家康媳婦兒),你說你們三嬸是不是故意的,讓我們住在山洞裏面,自己住在大宅子裏面吃香喝辣的,是不是怕我們占她們家便宜, 才不讓我們住她們家,她真是多慮了,我家不缺糧食,夠吃的。”
周家人她是不敢說,那是周玉蘭的娘家,肯定要打抱不平的,唐家的兒媳就是她的目標,她不想待在山洞裏面,想住在山坳的大宅子裏面去,可是雨還在下,洪水還在肆虐,家裏是回不去的,她現在洗個澡都不方便,真是不願意住在這裏。
小鄭氏啐了齊氏一口,“你說什麽呢?我家三嬸已經說的清清楚楚,住在下面她也沒有把握能擋住洪水,到時萬一洪水真的沖進去,到時你怪不怪她,是不是也要她負責任,你真是白眼狼一個,大宅子蓋好以後還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,她能讓大家跟著出事嗎?你做人要有點良心好嗎?”
小鄭氏不是一個軟弱的女人,性格潑辣直爽,她之前也有過嫉妒,嫉妒三嬸家裏一下子就富了起來,自家還是沒有什麽起色,可是後來幾年,三嬸和堂小叔子都一直幫助自家和二叔,小姑家裏,爺奶也被三嬸接到大宅子裏面去住,自家確實少了很多負擔,特別是在災荒年間,她也不是那不識好歹的人,後來也知道三嬸是個厚道人,只要你不要去惹她厭煩,還是很好相處的。
潘家當家主母是潘氏的親娘,哪裏會給自己閨女拉婆家的仇恨,她剛好走到洞口,聽見那敗家兒媳說的鬼話,“齊氏你胡說什麽呢?長輩做的決定,哪兒輪得到你質疑,再胡說八道你給我滾回你娘家去,吃不了苦就滾,沒人讓你在這兒遭罪,老三滾過來,管管你家的敗家娘們兒,再不管就上天了,我們潘家都快裝不下她……。”
雖然是親生的兒子,但是兒媳可不是親生的,那比上自己的親閨女,羅氏氣呼呼的用手指戳三兒媳的腦門,恨不得戳穿了事,不知道感恩的東西,要不是親家找了這個山洞,他們家裏也得收拾行李,出去逃難。外面這幾年一年比一年艱難,到處都是打砸搶,還有餓極食人肉的,他們這裏可是多虧地下泉眼湧上來的水,才堪堪度過艱難的災荒年。
要不早就離開老家不知道去到哪兒了,要知道不管有多少家底的人,只要經歷了逃難,家底要出去一半或者大半,潘家也不是豪富之家,就是一個鄉紳。假如逃難,家裏的家底要掏空一多半,到時自家可能就是稍稍富裕一點的農戶,不可能再有現在的風光。
“娘,我說錯了嗎?就是不想我們去住,就是怕我們吃住,看看唐家大宅有進洪水嗎?他們不是住的好好的。”
齊氏郁悶的要死,老太婆怎麽這麽蠢,她就是不想受苦受難,婆媳的爭吵,吸引四家的人都圍在洞口看熱鬧,潘老爺只是對三兒子說:“老三你要是也管不住齊氏,就給我休了,我家不要白眼狼。”
“是。”潘老三走過去對著齊氏大吼:“滾進去,再說你就一個人下山住,我們老潘家供不起你這尊大佛。”
齊氏沒有想到她一直能拿捏的住的人,居然還吼她,不敢置信的看著潘老三,嬌氣的指著潘老三:“你……你……”卻什麽也說不出來。
唐家和周家的人,都遠遠的退到一邊,一點也不想看到齊氏,還在想,潘家老爺和夫人怎麽眼瞎給兒子娶進來一個攪家精,一看就是個麻煩人,以後家裏指不定會攪和的天翻地覆。
蔣家只是聽聽看看,也不吭聲,他們這幾年跟著親家也是發了點災荒財,在京城也置辦了兩套宅院和兩個莊子,兩個鋪子,得虧是閨女中間牽線,才有在京城的家業。
人往高處走,水往低處流,蔣夫子也希望自家的兒孫能往京城發展,一國之都,京師重地。肯定比窩在曲縣這個小地方好,曲縣是老家,是祖宅,等孩子們老了回來養老。
蔣夫子自己沒有雄心壯志,還是希望後輩們能有淩雲之志。
山上吵翻天,周玉蘭卻什麽也不知道,她每天看似悠閑自得,但是腦海中一直繃緊一根弦,不敢松懈。就怕洪水沖進來。
洪水漲漲又退,退下去沒有兩天又漲起來,山上的人也很焦慮,周玉蘭也是一樣,唯一不用擔心的就是小糖糖,每天像個開心果一樣,家裏的四位老人就靠他,才能綻放一些笑顏。
三個月的緊張擔心,終於等來了洪水盡數退去,天空徹底放晴,所有的人在山上多住了七天以後,看著真的不再下雨,才下山,鳳山村的本村人,這幾天一直有下山收拾還沒有被洪水泡垮的家,唐,周,兩家的房子都還有一些沒有垮,收拾收拾還是可以住的,他們家裏的家具一些用得上的東西,早就在洪水來臨前都搬到了周玉蘭家裏,也算是沒有多少損失。
縣城的蔣潘兩家這七天也有家裏的下人回去收拾,現在也可以直接搬回家,他們都很多東西也是搬到周玉蘭家裏保存的,七天的時間,周玉蘭給他們提供不少藥粉有消毒和驅蟲的藥粉,鳳山村的每戶人家,周玉蘭也全部送了,還強制他們一定要按她說的做,鳳山村現在用水都是到山坳的周玉蘭家裏挑,這裏水井多,外面河水和別家的井水都是不能喝。
有周玉蘭的細致安排,鳳山村沒有遇到一個生病的,周玉蘭不想村裏有人生病,只要村裏人生病,以後就很難控制,到時很難不傳染到自家,自家還有孫子孕婦。一點也不敢粗心大意。一場洪災,很多居無定所的難民們倒是全數離開,只有早早在曲縣附近定居下來的難民們,沒有離開,很多人都是躲在山上的,等到洪水退下來的時候,才跟著下山。
瘟疫如周玉蘭預料的那樣,不少人感染了瘟疫,沒有大夫敢去救助瘟疫患者,周玉蘭帶著三個兒子在鳳山村去縣城的官道上搭了幾間茅棚,收診瘟疫患者。
“家安,加大火。家平多煮幾鍋。”
“是。”兄弟倆齊齊應答,唐家順三兄弟現在全力幫助娘一起救助瘟疫病人,很多人都不理解,蔣夫子卻明白親家為什麽這樣做。
不少病人的家屬在邊上看著病人多,自動的在邊上幫助搭茅棚,收留病人,唐家大宅子裏面現在全是蔣靈珠在管,即使家裏即將生產的潘氏,周玉蘭也沒法管,還特意接來接生婆在家裏常住,就是怕萬一晚上發作要生怎麽辦?周玉蘭母子四人也不能回家住,都住在簡陋的茅棚裏面。
曲縣管轄的很遠地方都有人前來,縣城的人不管有沒有生病的人,都喝一碗周玉蘭熬的預防湯藥,誰能想到這場來勢洶洶的瘟疫,在曲縣居然一個人也沒有出問題,除了生了一場病,無人死去。全靠周玉蘭母子四個日夜忙碌不停熬藥,曲縣縣令俞知縣也一直讓衙門協助周玉蘭,不斷提供藥材,全縣可以收刮的藥材,全部盡可能的收刮了過來。
衙門後院,俞知縣脫下官服換上便服,準備用晚飯,俞夫人等俞知縣坐定以後,問了一句話:“老爺,你說周氏這是為什麽呀,一個婦道人家拋頭露面的,是為什麽。”
“婦道人家,別小看這位婦道人家,以後你就知道她這是為了什麽。”俞知縣沒有想到鄉野村戶家還有這樣的聰明人,確實另人刮目相看。
俞知縣給周家母子的所做所為全部寫上奏折,快馬加鞭的稟報皇帝,還有大旱時挖出來河床下的地下泉眼,還有這次的全村贈藥預防,加上官道上結廬治瘟疫。以及周氏一家的情況,全部稟報上了,周氏守寡多年,算是節婦,這也是一個值得表彰的。
這次很多明州府的人都趕來請求周玉蘭的妙手回春,治病救人。
俞知縣就是想瞞也瞞不住,他幹脆不瞞,如實稟報。這也有他的功勞,說明曲縣在治下,教化比較好,也是他的政績。這個誰也沒法抹殺掉。
京城皇宮
皇帝看到受洪澇災害最嚴重的明州府,居然有一個轄縣,出現這樣力挽狂瀾的一家人,確實是值得表彰的,一家人救活了這麽多的人。
除了曲縣,不少地方都死了不少人,對於一個開國帝皇來說,這不是一個好消息,他決定要好好的獎賞這家人。
在朝堂上對這家人大大表揚了一番,其實心裏有許多對滿朝大臣的不滿,一群吃幹飯的家夥,還不如一個鄉村婦人能為朕分憂。
滿朝大臣是有苦說不出,我們也不是醫者,怎麽治瘟疫。也不懂觀看水澤之處。多冤啊,周氏也不過是運氣好,地下泉眼也不是因為她懂,還不是運氣好聽別人說的,記在心裏。
至於治瘟疫,她也不懂醫,只是憑借先人經驗提早預防,買下治瘟疫的方子加提前收集藥材而已,有什麽值得炫耀的。
作者有話要說: 謝謝給灌營養液的小天使們,愛你們^O^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四家算是勉強能共處, 周, 唐兩家多少有些拘謹,蔣家人還是比較好相處的,都是知理的人。潘家是鄉紳, 家裏的人素質多少有些參差不齊, 潘家三兒媳齊氏在一邊不耐煩這山洞的生活, 不停的吐槽:“鄭姐姐(唐家康媳婦兒),你說你們三嬸是不是故意的,讓我們住在山洞裏面,自己住在大宅子裏面吃香喝辣的,是不是怕我們占她們家便宜, 才不讓我們住她們家,她真是多慮了,我家不缺糧食,夠吃的。”
周家人她是不敢說,那是周玉蘭的娘家,肯定要打抱不平的,唐家的兒媳就是她的目標,她不想待在山洞裏面,想住在山坳的大宅子裏面去,可是雨還在下,洪水還在肆虐,家裏是回不去的,她現在洗個澡都不方便,真是不願意住在這裏。
小鄭氏啐了齊氏一口,“你說什麽呢?我家三嬸已經說的清清楚楚,住在下面她也沒有把握能擋住洪水,到時萬一洪水真的沖進去,到時你怪不怪她,是不是也要她負責任,你真是白眼狼一個,大宅子蓋好以後還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,她能讓大家跟著出事嗎?你做人要有點良心好嗎?”
小鄭氏不是一個軟弱的女人,性格潑辣直爽,她之前也有過嫉妒,嫉妒三嬸家裏一下子就富了起來,自家還是沒有什麽起色,可是後來幾年,三嬸和堂小叔子都一直幫助自家和二叔,小姑家裏,爺奶也被三嬸接到大宅子裏面去住,自家確實少了很多負擔,特別是在災荒年間,她也不是那不識好歹的人,後來也知道三嬸是個厚道人,只要你不要去惹她厭煩,還是很好相處的。
潘家當家主母是潘氏的親娘,哪裏會給自己閨女拉婆家的仇恨,她剛好走到洞口,聽見那敗家兒媳說的鬼話,“齊氏你胡說什麽呢?長輩做的決定,哪兒輪得到你質疑,再胡說八道你給我滾回你娘家去,吃不了苦就滾,沒人讓你在這兒遭罪,老三滾過來,管管你家的敗家娘們兒,再不管就上天了,我們潘家都快裝不下她……。”
雖然是親生的兒子,但是兒媳可不是親生的,那比上自己的親閨女,羅氏氣呼呼的用手指戳三兒媳的腦門,恨不得戳穿了事,不知道感恩的東西,要不是親家找了這個山洞,他們家裏也得收拾行李,出去逃難。外面這幾年一年比一年艱難,到處都是打砸搶,還有餓極食人肉的,他們這裏可是多虧地下泉眼湧上來的水,才堪堪度過艱難的災荒年。
要不早就離開老家不知道去到哪兒了,要知道不管有多少家底的人,只要經歷了逃難,家底要出去一半或者大半,潘家也不是豪富之家,就是一個鄉紳。假如逃難,家裏的家底要掏空一多半,到時自家可能就是稍稍富裕一點的農戶,不可能再有現在的風光。
“娘,我說錯了嗎?就是不想我們去住,就是怕我們吃住,看看唐家大宅有進洪水嗎?他們不是住的好好的。”
齊氏郁悶的要死,老太婆怎麽這麽蠢,她就是不想受苦受難,婆媳的爭吵,吸引四家的人都圍在洞口看熱鬧,潘老爺只是對三兒子說:“老三你要是也管不住齊氏,就給我休了,我家不要白眼狼。”
“是。”潘老三走過去對著齊氏大吼:“滾進去,再說你就一個人下山住,我們老潘家供不起你這尊大佛。”
齊氏沒有想到她一直能拿捏的住的人,居然還吼她,不敢置信的看著潘老三,嬌氣的指著潘老三:“你……你……”卻什麽也說不出來。
唐家和周家的人,都遠遠的退到一邊,一點也不想看到齊氏,還在想,潘家老爺和夫人怎麽眼瞎給兒子娶進來一個攪家精,一看就是個麻煩人,以後家裏指不定會攪和的天翻地覆。
蔣家只是聽聽看看,也不吭聲,他們這幾年跟著親家也是發了點災荒財,在京城也置辦了兩套宅院和兩個莊子,兩個鋪子,得虧是閨女中間牽線,才有在京城的家業。
人往高處走,水往低處流,蔣夫子也希望自家的兒孫能往京城發展,一國之都,京師重地。肯定比窩在曲縣這個小地方好,曲縣是老家,是祖宅,等孩子們老了回來養老。
蔣夫子自己沒有雄心壯志,還是希望後輩們能有淩雲之志。
山上吵翻天,周玉蘭卻什麽也不知道,她每天看似悠閑自得,但是腦海中一直繃緊一根弦,不敢松懈。就怕洪水沖進來。
洪水漲漲又退,退下去沒有兩天又漲起來,山上的人也很焦慮,周玉蘭也是一樣,唯一不用擔心的就是小糖糖,每天像個開心果一樣,家裏的四位老人就靠他,才能綻放一些笑顏。
三個月的緊張擔心,終於等來了洪水盡數退去,天空徹底放晴,所有的人在山上多住了七天以後,看著真的不再下雨,才下山,鳳山村的本村人,這幾天一直有下山收拾還沒有被洪水泡垮的家,唐,周,兩家的房子都還有一些沒有垮,收拾收拾還是可以住的,他們家裏的家具一些用得上的東西,早就在洪水來臨前都搬到了周玉蘭家裏,也算是沒有多少損失。
縣城的蔣潘兩家這七天也有家裏的下人回去收拾,現在也可以直接搬回家,他們都很多東西也是搬到周玉蘭家裏保存的,七天的時間,周玉蘭給他們提供不少藥粉有消毒和驅蟲的藥粉,鳳山村的每戶人家,周玉蘭也全部送了,還強制他們一定要按她說的做,鳳山村現在用水都是到山坳的周玉蘭家裏挑,這裏水井多,外面河水和別家的井水都是不能喝。
有周玉蘭的細致安排,鳳山村沒有遇到一個生病的,周玉蘭不想村裏有人生病,只要村裏人生病,以後就很難控制,到時很難不傳染到自家,自家還有孫子孕婦。一點也不敢粗心大意。一場洪災,很多居無定所的難民們倒是全數離開,只有早早在曲縣附近定居下來的難民們,沒有離開,很多人都是躲在山上的,等到洪水退下來的時候,才跟著下山。
瘟疫如周玉蘭預料的那樣,不少人感染了瘟疫,沒有大夫敢去救助瘟疫患者,周玉蘭帶著三個兒子在鳳山村去縣城的官道上搭了幾間茅棚,收診瘟疫患者。
“家安,加大火。家平多煮幾鍋。”
“是。”兄弟倆齊齊應答,唐家順三兄弟現在全力幫助娘一起救助瘟疫病人,很多人都不理解,蔣夫子卻明白親家為什麽這樣做。
不少病人的家屬在邊上看著病人多,自動的在邊上幫助搭茅棚,收留病人,唐家大宅子裏面現在全是蔣靈珠在管,即使家裏即將生產的潘氏,周玉蘭也沒法管,還特意接來接生婆在家裏常住,就是怕萬一晚上發作要生怎麽辦?周玉蘭母子四人也不能回家住,都住在簡陋的茅棚裏面。
曲縣管轄的很遠地方都有人前來,縣城的人不管有沒有生病的人,都喝一碗周玉蘭熬的預防湯藥,誰能想到這場來勢洶洶的瘟疫,在曲縣居然一個人也沒有出問題,除了生了一場病,無人死去。全靠周玉蘭母子四個日夜忙碌不停熬藥,曲縣縣令俞知縣也一直讓衙門協助周玉蘭,不斷提供藥材,全縣可以收刮的藥材,全部盡可能的收刮了過來。
衙門後院,俞知縣脫下官服換上便服,準備用晚飯,俞夫人等俞知縣坐定以後,問了一句話:“老爺,你說周氏這是為什麽呀,一個婦道人家拋頭露面的,是為什麽。”
“婦道人家,別小看這位婦道人家,以後你就知道她這是為了什麽。”俞知縣沒有想到鄉野村戶家還有這樣的聰明人,確實另人刮目相看。
俞知縣給周家母子的所做所為全部寫上奏折,快馬加鞭的稟報皇帝,還有大旱時挖出來河床下的地下泉眼,還有這次的全村贈藥預防,加上官道上結廬治瘟疫。以及周氏一家的情況,全部稟報上了,周氏守寡多年,算是節婦,這也是一個值得表彰的。
這次很多明州府的人都趕來請求周玉蘭的妙手回春,治病救人。
俞知縣就是想瞞也瞞不住,他幹脆不瞞,如實稟報。這也有他的功勞,說明曲縣在治下,教化比較好,也是他的政績。這個誰也沒法抹殺掉。
京城皇宮
皇帝看到受洪澇災害最嚴重的明州府,居然有一個轄縣,出現這樣力挽狂瀾的一家人,確實是值得表彰的,一家人救活了這麽多的人。
除了曲縣,不少地方都死了不少人,對於一個開國帝皇來說,這不是一個好消息,他決定要好好的獎賞這家人。
在朝堂上對這家人大大表揚了一番,其實心裏有許多對滿朝大臣的不滿,一群吃幹飯的家夥,還不如一個鄉村婦人能為朕分憂。
滿朝大臣是有苦說不出,我們也不是醫者,怎麽治瘟疫。也不懂觀看水澤之處。多冤啊,周氏也不過是運氣好,地下泉眼也不是因為她懂,還不是運氣好聽別人說的,記在心裏。
至於治瘟疫,她也不懂醫,只是憑借先人經驗提早預防,買下治瘟疫的方子加提前收集藥材而已,有什麽值得炫耀的。
作者有話要說: 謝謝給灌營養液的小天使們,愛你們^O^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